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江南网页版正文

 

【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四】实施研究生教育“六大工程”  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院院长  韩作振

 

 

发布时间:2022-04-01  点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研究生教育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在学校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传统的以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发展为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实现了“量”的突破,然而如何做到“量质齐升”更加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强基固本工程,引领研究生成才方向

构建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新模式。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以研究生党建“双创”为抓手,继续做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建设培育工作,探索打破研究生党支部传统设置模式,依托学科、实验室、课题组、实践基地等科研团队、社团组织和学术梯队建立特色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和党员标兵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锤炼研究生担当精神。以研究生会、“初心使命”研究生理论学习小组等社团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传播好故事、好声音、正能量,引导研究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

三是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政必修课和选修课,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为研究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持续加大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力度,加强省级示范课程建设,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为补充的课程育人体系。

实施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布局,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推进现有学科体系调整升级,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能源技术革命,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储能技术学院”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

二是主动对接国家急需专业前沿领域,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能力。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时,主动向基础学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储能技术等相关前沿领域倾斜;向高水平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倾斜,做到面向需求、精准培养。通过优化研究生招生录取选拔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社会急需、前沿领域研究生的录取比例,培养大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

实施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工程,促进分类培养

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强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协同育人,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建立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动开放融合协同育人,把国际国内优质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

一是深化科教融合,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实现高端人才、科研平台等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共享,促进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

二是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与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企业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推进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全面实行“双导师制”,通过“引企入教”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打造联合精品课程;积极推动学校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建设,促进校城融合和成果转化。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化的资助和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拓宽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鼓励到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交流访学,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将国际化理念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中,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

实施研究生素养能力提升工程,激发科研活力

一是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夯实“研”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实现“研”的突破,需要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水平提升。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实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开设富有特色的体育、美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帮助研究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活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效果,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提高研究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设置跨学科门类公选课程,拓宽研究生视野,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大力度支持省级、校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研究生教改项目建设,积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二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实现“研”的突破。着力搭建研究生特色品牌学术活动,构建以“名家讲坛”为引领、以“研究生讲坛”为依托、以“研究生微沙龙”为补充的高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学术平台体系。鼓励研究生参与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并予以经费资助,积极承办省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暑期学校、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实施导师队伍领航能力提升工程,实现润物无声

高水平导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因素。研究生阶段的立德树人工作,特别体现在对专业素养和品格品性的导学互动中,尤其需要导师在与研究生的共研共创中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一是完善导师管理制度,选优配强导师队伍。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规范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指导经验、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作为选聘核心内容;坚持按需设岗、动态管理、结构优化的原则,采用竞争上岗、分类评聘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出现未按要求履行导师职责,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出现严重教学、科研等方面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其暂停招生或撤销导师资格处理。

二是加大导师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定期评选省级、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举办导师指导经验交流会、研究生与导师面对面等活动,发掘并宣传优秀导学团队,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和谐发展。加强研究生德育导师队伍建设,选聘一批党政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先进模范人物为研究生德育导师。开展导师培训,构建院校-省级-国家级导师培训体系,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观摩式、案例式等多种培训形式,切实提升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施质量监控体系优化工程,强化过程管理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多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因此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过程管理和节点控制为重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极为重要。一是成立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对研究生选课、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二是坚持质量关口前置,真正发挥学位论文开题和研究生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选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形式,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三是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压实压细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的主体责任,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规范答辩流程,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四是加强学位论文盲审和抽检力度,设定论文盲审合格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论文决不允许进入答辩环节;五是强化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使用,加大对问题论文所属学院、导师、研究生处罚和问责力度。在构建内部保证体系的同时,加强外部质量评价,积极参与学科与学位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教学质量评价和质量认证,多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新的一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树立“全人教育”“市场化”“高精尖”办学理念,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育人质量管理,构建高层次育人体系,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责任编辑: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