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李培俊:学生工作“三宝”——关爱、细心、换位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17  点击:

从工作以来,我身边的干部、老师都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爱护和培养的。

机电六八级有个女生,家是农村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衣服比较破旧,生活习惯和城市来的学生不太一样,同学们就对她产生了意见,还闹起了矛盾。辅导员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召集团支部成员开会商议,寻求帮助这位同学的办法。经过深入了解,大家决定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大家分工,分头做这名女生和其他同学的工作。团支部副书记鲁春风同学是女生,开展工作比较方便,就以她为主,找与这名女生同宿舍的同学谈心,让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同学友谊,正确处理同学关系。二是开展帮扶。鲁春风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就由她带头组织几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凑钱给她购买了一些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这名同学并不接受同学们的帮助,认为同学们是在可怜她。这样一来,帮助她的同学就惹了一肚子气,开始打退堂鼓。见此情况,辅导员马上跟上做工作。一方面继续找这名同学谈话,让她理解同学们的善意帮助和良苦用心;另一方面,进一步给她同宿舍的女生做工作,希望她们要有耐心,要主动地接近她、帮助她。就这样坚持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辅导员老师始终没有放弃,细致入微地谈话、交心,反反复复地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同学思想上逐渐有了转变,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帮助,试着和同学们主动接近。同学之间的矛盾慢慢化解,同学关系逐渐融洽,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假期回来,她还从家里带来了土特产与同学们分享,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助。

在这位学生身上,大家的收获也很多。只要用心用情去关爱,就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开展思想工作就会变得更加方便、容易,效果也会更好。

还有一个姓曾的男生,家是合肥的。他非常聪明,学习也不错,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好,但就是不爱受约束,什么也不在乎。当时,党总支打算把他所在的机电六八级1班树立为全院的先进典型,可他迟到早退等不良表现给班级工作带来了许多被动。系里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同学都不落伍,推动班级工作整体进步。那时候,学校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试行“一帮一,一对红”。我就安排一名同学对他进行帮扶。可他和男生关系处得一般,还仗着自己的聪明劲儿看不起别人。为了收到好的帮扶效果,就另外安排了一名女同学与他结对子。这名女同学叫杜建明,是团支部宣传委员,虽然不是学习尖子,但待人诚恳,说话直爽。她和这名男生打交道也不绕弯子,对待他身上的问题不回避,敢于说真话。还真是“ 一物降一物”,班里一直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慢慢出现了转机,这名男同学一天天发生变化,变得积极了,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把工作做好,除具有勤奋、敬业、奉献的精神外,还要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在熟悉、掌握他们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情况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把学生装进心里,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工作起来才有针对性,工作效果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我出身农村,是农民的孩子,我深知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的艰辛和不易。工作以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就学会了换位思考,经常“ 感同身受”地去对待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就事论事,不翻后账,不算总账,更不上纲上线。

记得有一次, 煤炭工业部的一位部领导在一次会上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写鉴定用铅笔好还是钢笔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非常符合我的认识:铅笔字可以擦掉或者进行修改,但钢笔字不行。对学生因偶尔疏忽大意犯下的错误,鉴定中就可以不记录,可以擦掉或者修改,毕业时就可以不进档案,就不会影响这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找矿“ 七七班”(恢复高考招生后的第一届)一名姓孙的男生,周末晚上参加一次集体活动时犯了错误,被当事人告到系领导那里。我当时担任地矿系团总支书记,系里安排我来处理这件事。我与他们班党支部开会讨论,认为这个同学的错误实属不该,应当引起重视,但考虑到这个同学已经30 多岁,年龄不小了,从农村考上大学不容易,并且这个错误还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应当慎重处理。经过商议以后,我们决定不扩大知情面,只在党支部做检讨;事后将书面检讨上交,但不再给予处分。当时,我拿着他写的检讨告诉他,如果毕业前不再犯其他错误,就把检讨退给他,不再装进档案。这件事以后,他一直表现不错。毕业前,我兑现了承诺,把检讨还给了他。后来,我听他的同学说,工作后,他一直从事技术工作,表现不错。1988年校庆会上,他还托前来参加会议的同学向我表示感谢,说我当年的“菩萨心肠”挽救了他。

我毕业留校后担任机电六八级1班、2班的辅导员,同时负责两个班的毕业教育、毕业分配工作。毕业分配说来不难,但要想把每个同学的分配方案都做好、做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每个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

德州生源的毕业生张师忠,休学复学后来到我班,他已经结婚,并且还有了3个孩子。毕业分配时问题来了—德州没有煤矿怎么办呢?我就和他谈话,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想法,最终确定去了离家较近的开滦矿务局,他对这个分配结果非常满意。还有菏泽生源的毕业生黄兆法,他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时间长了导致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家人照顾。当时,菏泽也没有煤矿,考虑到他家里的实际困难,就把他分配到了离家较近的肥城。

正是由于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我带的班级从来没有发生因为毕业分配带来的思想问题。多年以后,当大家再次谈起自己的分配时,很多学生都向我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也许,这就是身为人师的最大收获吧。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李培俊 整理:许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