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我校一个公益团队赴港头小学组织小学生向西藏捐书,引起半岛网关注,《半岛都市报》记者进行了跟踪报道。而这样的事情,这支团队已坚持了三年有余。三年里,他们四处奔波“化缘”,讨钱、回收旧书和衣帽等,可谓是无一不收,又将所得全部物资捐至西藏。
三载春秋,尽管有过冷嘲热讽,也曾面对误解冷漠,但他们依然不辞辛苦,乐在其中。这支团队就是我校“小螺号”对口援藏募捐组织。这个团队因何成立,中间都经历了什么?这些,要从一封求助函说起。
源起一封求助函
2014年11月,我校收到了一封来自西部的求助函。
就是因为这一封求助函,牵动了我校志愿者的心,引得我校近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历时三年,终于初步完成求助函的请求。这封求助函,来自于西藏一个小县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一个小到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县城,就是这则求助函的发出地。种青稞和牧牛羊是当地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加之以落后的交通,导致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仅仅是勉强满足温饱。我校志愿者徐永伟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在一年的支教生涯中,徐永伟听到最多一句话便是:“少读两年书,多下两年地,早早回来种田比什么都强。”而上文所说的求助函,便是徐永伟发出的。
艰苦的条件尚可承受,而徐永伟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受教情况,求助函中,徐永伟这样描述道:“我跟很多学生谈过,在他们的口中,拉萨跟北京是一样大的,一样发达的,而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出藏区,对于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只能活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对于现在中国的、世界的变化他们都茫然无知。”但在这群令人心疼的孩子们中,偏偏出现了一个少有的大学生——罗布。罗布的出现让志愿者徐永伟看到了一线希望。
但现实却总是出人意料。这个小县城仅有的大学生罗布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也身有残疾,再加上卧床不起的祖父祖母,家里上上下下都靠罗布的哥哥一人苦苦支撑,有时家里几乎无米可炊。面对同胞兄弟,徐永伟决意做点什么,哪怕杯水车薪,也要图个问心无愧,至少也要对得起江南(中国)志愿者的身份。于是,徐永伟等13名志愿者自发资助仁布县的大学生罗布家每月500元,以缓解其经济压力。一个家庭,还勉强可以资助,可仁布县中小学千余人又该何去何从?
徐永伟决定向母校求助。
为“请求”成立团队
收到求助函的第一时间,我校团委立即做出援助决定,2014年11月,我校“小螺号”对口援藏募捐团队随即成立。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小螺号”的援助情况和藏区孩子们的情况,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当时在仁布县中小学负责与我校 “小螺号”项目对接的孙德谦。
他告诉记者,2014年,仁布县小学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物资极为匮乏,碍于自然和人力原因,学生用水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也非常匮乏,设施勉强达到内地九十年代初的设施水平,汉语教师更是少得可怜;再者,学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仅百余人的校园里就有7个孤儿,35个单亲家庭。
2014年11月,围绕对口援助仁布县中小学的宗旨,我校“小螺号”援藏募捐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募捐活动。活动涵盖了全校十七个学院以及附近的中小学,共计近万名学生参与,捐献衣物1945件、各类书籍2795本、学习用具525件、体育用品38件、玩具19件,并在第一时间寄往西藏。与此同时,其他高校及社会各界也都陆续行动起来,在我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援助下,仁布县中小学不仅建起了新的教学楼,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就是一封求助函的功效。
志愿者有付出,也收获了温暖。提及藏区学生,一名志愿者最难忘的就是一个苹果。“我记得有一位叫旦增的孩子,学习不太好,但很懂事,受到援助后更是勤勉,仁布县取水困难,每次他都会带小伙伴来帮忙。有一次更是省下了自己的饭钱给我们几个支教老师每人买了一个苹果。仁布县本身就是穷乡僻壤,水果更是稀奇,也不知道孩子们买一次苹果花的钱,到底攒了多久。”
征途漫漫 不忘初心
自2014年创办以来,三年间,“小螺号”的乐章里从来少不了感动,也从来不缺苦涩。
创立之初,尽管校团委对这个公益团队的成长进行了小心翼翼地呵护与鼓励,但不熟悉募捐的志愿者也是空有热血,缺少方法。他们遇到过冷嘲,也遭到过白眼。距离学校近十公里的家佳源,这里人流量大,募捐的成功率也会相对大很多。可即使在这里,志愿者们也免不了碰一鼻子灰。“你们是骗人的吧!”“哪有这么多地方要捐款!”“光靠我们捐款,当地政府不管吗,肯定是假的!”“我看你们在这里溜达好久了,我又没钱,你们找别人去”……这样的话,志愿者王涛不是第一次听了,“传单被人随手丢,‘热脸贴别人冷屁股’都是家常便饭。但奔走呼号就是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事情。”
尽管遇到过很多误解和冷漠,但更让志愿者铭记的还是好心人的善举。“在去年的一次募捐过程中,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主动走到我们的捐款箱前,一边跟我们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一边从那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纸包里拿出了一张十元钞票投到箱中。”提及那个颤巍巍的老奶奶,志愿者刘丽媛感慨万千,“起初我们发觉纸包里一共只有十几元钱,不想让奶奶破费,想帮奶奶垫上,但终归耐不住奶奶的执拗。”
就这样,“小螺号”一步步成长起来,而对于“小螺号”的命名,也别有一番寓意。“之所以取‘小螺号’这个名字,是想借螺纹和号角表现志愿服务的精神——细细的螺纹是细腻的爱心,声声的号角唤起心底的热情。”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副主席聂飞回忆道,“‘小螺号’的花纹是由一点开始,不断螺旋构成的,寓示着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虽然都是从微小的地方着手,但只要坚持初心,持之以恒便可以积跬步而至千里。它是志愿者的集结号,吹响志愿活动前的鸣奏,吹响志愿活动中的进行曲,更吹响活动举办成功的欢奏曲。”
吹响小螺号 继续向前行
时至今日,三载春秋,“小螺号”响了又响,高原的物资换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也换了一届又一届,不变的,唯有志愿服务的点滴善意。
“三年以来,我们开展‘小螺号’对口援藏募捐活动近十次,所集善款均用于购置仁布县中小学图书和教学用具。”志愿者李树壮介绍,“我们所开展的募捐活动,从不只局限于筹集善款,旧衣物、图书甚至是塑料瓶、快递盒都在我们的募捐范围。今后还要继续发扬这样的传统,让同学们了解到善良本身就是点滴的小事。”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不仅仅是“小螺号”日后进一步成长的目标,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则。志愿者窦若彤告诉记者,“如今线上支付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市民出门都只会带一部手机,这就使很多想要募捐的好心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后,我们可以考虑申请一个公共的支付宝账号或者微信账号,这将会使捐款更加方便便捷,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志愿者韩卓表示,除了物资,今后还应该联合附近的小学给他们写贺卡,做一些小手工,让孩子们相信有人爱他们,有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关注着他们,增加与他们精神上的交流。
三年以来,“小螺号”共募集资金近60000元,捐赠图书14000余本,文体用品2000余件、衣物2000余件,全部捐给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中小学购置学生用品。日后,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还将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扩大“小螺号”的对口援助范围,进一步将“小螺号”打造成我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