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声音正文

抗战烽火中璀璨的光芒——抗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1-05-03  点击: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这首诞生于1937年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经鼓舞着无数的革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为民族抗战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从1936年6月至1946年共办学9年,举办了8期培训班,先后培养了10万余名军政干部。这些优秀人才在抗大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接受信仰、理论的洗礼,树立起跟着共产党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抗大虽偏居一隅,条件简陋,但其就像一座灯塔,引领无数爱国志士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

抗大是在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越抗越大”,逐步形成了以“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抗大精神是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军事教育的基础上,在抗日战争的救亡图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载体创造的具有标志性的精神财富。

1936年6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党中央在红军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在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又定名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抗大能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证。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抗大的成长,为抗大的创办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学员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亲自为抗大拟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并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可以说,抗大就是坚持用毛泽东思想办学的。

抗大的学员除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和战士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这些青年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人生价值观、抗战的出路和国家的前途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有错误的政治观点。因此,毛泽东提出,“‘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创新社会,去打倒日本。”1936年12月底,第一期抗大学员全部按期毕业。毕业后的他们,带着学到的新本领迅速投身到民族抗战的准备中。这个新本领是什么呢?毛泽东说:“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是全国的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抗大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抗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没有教室,抗大师生自己动手,把大石洞改做成教室,在石壁上凿成大石板当作黑板,连桌椅板凳都是石板制成的;没有纸笔就在沙盘上练字;他们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挖煤烧炭。“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抗大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抗大后感慨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 “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毛泽东主席也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抗大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大处处洋溢战斗歌声,处处呈现蓬勃活力,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

“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英勇战斗、敢于胜利是抗大学员最显著的品质。百团大战中,抗大学员表现最为勇敢,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多次叫嚷:“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并多次进攻和偷袭抗大,但均以失败而告终。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赞扬抗大:“几万个革命青年,经过抗大火炉的锻炼,一批一批地输送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抗大的威力,已经在全国每个角落里显示出来。几万干部在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计的。”

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救亡图存的战争中所锻造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照耀着抗战那段黑暗的时光。抗大精神将被历史永远铭刻,抗大校歌将被人们永远传唱,抗大旗帜将在人民心中永远飘扬。

(作者颜峰,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