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声音正文

抗战精神: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奋进

发布时间:2021-05-17  点击: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悲怆的《松花江上》真实记录了日寇侵略下的东北人民遭遇的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场景。一曲哀歌动天地。歌声让人潸然泪下,也让亿万中华儿女愤从悲起,内心燃起抗战的怒火,激励他们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侵略者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正是从那时起,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日寇的铁蹄蹂躏大半个中国;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军民以坚强的战斗意志、赤诚的爱国情怀谱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史诗,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抗战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精神重塑。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全面、准确揭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是时代最强音。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为了祖国,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与子同袍”,变为亲密的战友;为了祖国,“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为了祖国,海外侨胞积极捐款捐物,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要素。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和残暴行径,中华儿女表现出了国不可侮、民不可欺的坚贞气节,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率先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抗日斗争。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日军多次诱其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将军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他坚决抗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令凶残的敌人也为之肃然起敬。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是驱逐日寇、赢得胜利的精神力量,也是抗战精神最鲜亮的底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侵略者残暴杀戮,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3年3月,日军进军淮海地区,妄图合围我军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某部二营四连奉命组织防御。本可以顺利突围的四连官兵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与敌人打了一场艰苦的防御战,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与敌军展开肉搏,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雄故事。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为英雄。左权、赵尚志、赵一曼、佟麟阁、戴安澜、张自忠……这些“一一垂丹青”的名字,无不彰显出英雄的中华儿女捐躯赴国难的牺牲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励着中国军民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爆发之初,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相当多国民党的高官和知名学者都对战争前景持 “战必大败”的悲观论调。而毛泽东则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以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科学勾勒出抗战胜利路线图,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重要论断,极大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兴上,各种风险考验甚至惊涛骇浪都难以避免。但经历各种风浪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抗战精神等精神谱系激励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作者夏颖,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