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十四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内部综合改革,制定完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1. 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规划及党建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6项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学院规划,形成统一衔接、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
2. 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深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落实“放管服”改革事项清单。制定《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开展制度文件清理。加强学校法治工作,成立学校法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法治工作办公室,制定《关于加强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总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获批为省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修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暂行办法》《绩效工资分配暂行办法》等8项人事人才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制定修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等8项资产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基础拨款+绩效拨款+竞争性项目拨款”的预算拨款新模式。转变审计职能,开展干部离任审计,创新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工程审计。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制定实施《后勤管理改革方案(试行)》,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产业管理改革,完成46家校属企业改革任务,理顺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出台《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发挥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全年接收社会捐赠到账金额0.73亿元,省财政配比资金956万元。
3. 推进校区特色发展。制定泰安校区“五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推进教学科研机构和专业调整,加强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做好泰山科技学院转设过渡期工作;制定济南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市校战略合作,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成立斯威本学院并完成首次招生。
(二)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构建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1. 加快构建现代学科体系。深化实施“学科筑峰工程”,打造一流工科,建设高水平理科,培育特色文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制定实施学校“双高”建设方案,深化学部制改革。1个省高峰学科和5个省一流学科、2个市重点学科通过终期验收。获批物理学、保险学等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调整,新增设18个新兴交叉专业领域,主动撤销统计学硕士点,增列化学硕士点。积极做好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扎实推进学位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工作。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7个学科上榜,上榜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4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
2. 扎实推进专业建设。深入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新增3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加强一流专业建设,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认证,5个专业完成认证考查,5个专业完成申请工作。
(三)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方案》,立项建设8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建设试点学院(系),评选10个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制定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青年教师暑期研修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配备思政课教师119人,师生比达到1:340;辅导员206人,师生比达到1:199。新增思政教育基地2个,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一流教材5部。深化课堂信息化教学改革,88门课程(424个教学班)获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加大新工科人才培养力度,首批立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5个,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落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制定《青年教师助课管理制度暂行规定》《新聘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新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虚仿创新联盟装备化首批试点立项。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录取本科生7288人。创建继续教育品牌,招生录取16863人,创历史新高。
3. 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深化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建设。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8项。制定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9项。制定《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研究生德育导师管理办法(试行)》。新增聘任博导39人,硕导316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17人、硕士研究生3029人,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若干意见》,授予59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282名研究生硕士学位,获批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1篇、硕士论文31篇。
4.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加强思政、人文、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出台《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辅导员,推动落实辅导员能力提升“璞石计划”。成立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划建设。制定《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立项218项,较去年同比增长163%,获省级以上立项117项,较去年同比增长21%;学科竞赛国赛获奖717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57%。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初次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94.01%,其中本科生去向落实率94.33%、升学率(含出国、境)35.95%。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1. 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新增国家级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团队)9人(个)、国际高水平人才团队1个,市区级人才(团队)62人(个),1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3个团队入选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精准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制定《杰出青年人才培育办法》。遴选新增“山海英才工程”20人,“菁英计划”121人。学校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稳量提质”原则,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5名教师入选山东省教学名师。新增各类人才162人,其中博士140人。制定《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将部分博士后作为师资培养并纳入师资队伍管理。做好博士后招收培养工作,新招进站博士后34人,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6项、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项。完成专业技术人员补缺竞聘工作,聘任专业技术岗位327人。选派49名教师访学进修、51名教师挂职锻炼。
(五)强化科研创新驱动,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 深化科研管理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制定纵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包干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专门科研机构运行、重大科技协同攻关、经费包干制等制度体系。启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综合试点,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认定。
2.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全年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立项1266项(纵向343项,横向9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项);计划与合同经费3.78亿元(纵向项目7800万元,横向项目3亿元),实到经费2.7亿元。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纵向259项,横向2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计划与合同经费919万元,实到经费700万元。拟建省部共建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论证,获批挂牌组建应急管理部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1个,获批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青岛市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人才团队”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 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全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395篇、EI收录论文2351篇、ISTP收录论文40篇;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为468篇、11篇;发表CSSCI收录论文59篇、SSCI收录论文20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7本;授权发明专利462件(国内374件、国际88件)。获厅局级以上奖励10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61项。46项社科类成果被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同比增长27.78%,其中1项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速高水平成果转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5项,技术交易额突破1亿元;加速企业孵化,在园企业达180家。
4. 提升服务社会水平。深化实施“双服务提质工程”,持续推进落实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煤炭行业行动计划、服务青岛行动计划。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立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全年共签署各类协议40份。与青岛、烟台、淄博、枣庄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1份,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共建江南(中国)附属学校;与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9份,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等;与山能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份,联合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储能技术学院等。
(六)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国际化办学新格局
1. 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深化落实“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拓展学生交流培养平台,与美国、英国等国高校签署学生访学及联合培养合作协议10项。开拓学生访学交流渠道,55名学生赴国外访学,6名学生获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与外方合作院校联合建设科大海外学习中心,接收首批外方合作院校中国留学生96人。加强国际交流学院建设,全年在籍国际学生692人,较去年增加约50%。合建“青岛中—乌船舶与海洋工程教育合作平台”等3个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平台,与蒙古等国家联合实施1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外国科学家研究基金及其他国际科研项目。获评“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进单位”。
2. 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以引智计划为依托,开展国际项目合作,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项,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1项;引进国外高水平科研团队4个,高水平人才2人。推进“111计划”引智基地建设,完成专家团队引进协议签署,举办国际会议、双边会议4场。聘用长短期外籍教师83人,其中2人分别荣获“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和“山东省荣誉公民”称号。
(七)践行师生为本理念,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 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动态调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组织15批次新冠疫苗集中接种,教职工疫苗接种率93.72%,学生接种率97.12%。重点做好医疗卫生、生活餐饮、学生返校离校、信息摸排、隐患排查等工作,全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做好70周年校庆工作。制定落实《建校70周年校庆工作方案》,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迅速调整思路,开展校庆月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成功举办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通过校庆,梳理70年办学历史,总结70年办学成就,营造了浓郁学术氛围,彰显了科大文化底蕴,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构建科大特色文化体系。完成省级文明校园申报、迎检工作,评选10个校内文明单位。建成陈子荫雕像、笔架山乾惕亭、弘业广场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开展“70年70事”评选,推出《砥砺奋进七十年—江南(中国)校史》等系列出版物及宣传片,完成校史馆升级改造。
4. 改善基础办学条件。加强和规范资金收支管理,全年实现总收入25.74亿元,完成总支出25.95亿元。深入实施“一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青岛校区工程实训中心完成竣工综合验收,图书信息中心完成主体结构验收,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主体封顶,完成东部地块绿化美化、笔架山绿化整治、若水园扩建;泰安校区完成校医院、图书馆等升级改造;济南校区艺体楼竣工,完成学生餐厅升级改造、老校门复建。落实“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推进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张表信息平台”,建设教师个人数据中心。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新增图书95000余册。持续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档案利用精细化服务水平。
5. 持续改善校园民生。面向全校征集校园民生实事6项并全部办结。完成快递服务中心、后勤服务大厅等项目建设,对21栋学生公寓进行升级改造(青岛校区16栋,泰安校区3栋,济南校区2栋)。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属地发放和在职人员社保医保属地缴纳,调整改革性补贴执行政策。推进离退休工作转型发展,落实“双重归属”制度。加强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建设校园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三防”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校在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学校党委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体师生员工勠力同心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上级领导、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及全体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成绩实属不易,发展任重道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中央和省委要求,对照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比师生员工期盼,学校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理解不够深刻、研究不够透彻,一些工作理念、方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措施不够精准、力度不够强劲,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支撑服务国家地方行业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体系布局不够合理、优势不够突出,仍需下大力气进行“学科体系再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到位,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作风建设不够扎实,干部队伍中“慵懒散”、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仍需进一步提振;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鼓足闯劲谋改革,提升胆气勇创新,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不辜负师生期待。
二、2022年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2年是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实现学校“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双高”建设的攻坚之年,也是深化改革、细化落实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推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深入落实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做好对学院(系、部)、研究院“十四五”规划的审核,切实推动学校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加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管理,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对规划的实施过程、进度和年度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2. 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深化实施“管理创新工程”,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决推进破“五唯”,加快修订和出台配套制度文件。落实“放管服”改革事项清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推进学校重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制定第四聘期岗位聘任、职责及考核相关制度并完成聘任工作。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制定高层次人才考核细则。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加强理事会、校友会建设,提高基金会资金筹措能力。优化财务管理体制,深化预算拨款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资产配置,开展资产绩效评价;探索公有住房租赁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联动机制,开展干部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后勤管理改革方案,完成年度改革任务。推进产业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全面完成校属企业改革任务。
3. 加强学校法治工作。落实学校法治工作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落实学校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定期发布现行有效文件清单。探索建立法治体检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法律顾问和法治工作联络员聘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培育法治文化,举办校园“法治文化节”“法治论坛”等活动。
4. 推进校区特色发展。落实“五大基地(泰安)”和“三大功能区(济南)”实施方案,推动泰安、济南校区品质提升和特色发展。泰安校区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认真落实与重庆翔美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协议,做好江南(中国)泰山科技学院过渡期各项工作。济南校区加快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国际化,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山东省与澳大利亚交流合作研究中心。
(二)突出强基筑峰,加快推进“双高”建设
1. 深化落实“双高”建设方案。深化落实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深入实施“学科筑峰工程”,打造“高原”学科群和“高峰”学科。做好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进展情况跟踪及整改提升工作。进一步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山东省精准培育博士点和学校重点培育博士点建设工作。做好法学等8个学位点合格评估专家论证、系统科学等6个学位点专项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考评机制,出台学校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评办法。
2. 加快构建现代学科体系。深入研究分析新一轮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双服务”为目标,推进现有学科体系调整升级,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改造能源类学科,服务“双碳”目标;强化生态环境学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涉海学科,服务国家和省市海洋发展战略;加强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学科群建设,推动传统工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建设,提高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培育新兴学科,适时设立交叉学科。深化学部制改革,完善跨院系学科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学部年度工作事项清单。
3. 实施特色文科振兴行动计划。主动对接教育部即将启动实施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学校“特色文科振兴行动计划”。以建设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为目标,做优做强管理学、经济学学科;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学科建设重点,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突破,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知识产权等法学学科特色;提升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内涵,立足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创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人。加强制度保障,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项目及获奖等级认定办法等。以《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2020年)》中的项目、经费、成果、奖励、平台等核心指标要求为最低标准,加快推进人文社科发展。力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4~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纵向、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均突破500万;培育30项左右可冲击2023年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的成果;新增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科技支持计划)。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 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立足“应用创新型学生培养”,研究分析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及新时代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混合式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定实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办法。提升实训教学水平,构建分层次、模块化、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召开第22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学历教育和高端培训。
2.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深度对接的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制度,认真贯彻《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做好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做优做强储能技术学院,适时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深化科教融合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强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案,逐步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实践体验、创业孵化、师资培训和服务沟通,构建具有科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4. 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建立教师教学负面清单,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青年教师助课、教师课堂教学准入等约束制度,建立课堂教学退出机制。探索设立教学岗位聘任单独系列等激励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员督导功能,建立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双向评价制度。
(四)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由上到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干部队伍、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方案及实施方案,发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学院(系)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建设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选树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示范课程、示范课堂、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动成果产出及运用转化。建优建强辅导员队伍,用活山科易班网络思政阵地。以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入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落实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做好专业申报、停招和撤销工作,加强新工科、新文科等示范性本科专业建设。加强已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力争新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7~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6~8个。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专业三级认证。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力争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0~12门。制定实施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力争获批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8~10部。强化公共实验资源统筹规划与调配,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力争获批省级实验教学平台2~3个。
3.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完善研究生招生管理,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开展学位论文抽检整改工作,加大学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做好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申报及国际在线课程引进工作。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专业教育,又强化素质教育,突出学生成人与成才并重。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打造思政、人文、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学生素质教育公共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作用。落实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强化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深入推进优良学风创建工程,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
(五)坚持精准施策和稳量提质,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1.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引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开展“山海英才工程”动态遴选,加快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新增国家级人才(团队)5~8人(个)、省部级人才(团队)10~14人(个)。拓宽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重点引进世界高水平外籍专家,新增国际高水平人才(团队)1~2人(个)。
2. 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开展“杰出青年人才”遴选,着力培育青年领军人才;通过“菁英计划”“青创团队”等遴选50名左右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快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省市人才政策,做好公开招聘工作,重点招聘具有海外教育经历或工程实践背景的博士。选派50名左右教师赴企业、政府挂职锻炼。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继续实施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加强教学名师、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工作,培育省级及以上教学人才团队3~5个。
3. 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落实学校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师资博士后招聘,每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进站博士后不少于10人。加强博士后校地联合培养,探索自设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吸引海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博士后与专职科研队伍一体化发展。
4.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选树师德典型,依托“山海泉”师德宣讲团,开展常态化师德宣讲。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评优奖励、聘期考核的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认真执行师德师风及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师德监督、考评和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师德底线。严格贯彻执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违反十项准则的行为。
(六)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 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坚决破除“五唯”,完善以质量、贡献、影响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构建符合国家政策、反映学校实际、明确激励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推进重大科技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重点指标揭榜制,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能力。进一步修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完善重大横向项目管理及横向项目转化人机制等制度。加快推广使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科研伦理,强化科研诚信监管,严肃科研诚信教育,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月专项活动。
2.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和立项建设工作,布局和参与省部级各类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培育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3个。做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维护和升级工作,力争新增国防领域协同创新中心1~2个。协同推进专职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重点培育战略性科技队伍,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持续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奖励等科研管理工作,遴选和培育具备冲击国家科技奖励的重大成果,获国家级项目110项以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2~3项,科研经费突破4亿元,获省部级政府一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3~5项。加强学报建设,提高办刊质量,成功申报山东省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创办英文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
3.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目标任务,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配备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队伍。探索技术转移研究院地方分院、分中心实体化运行模式。依托地方政府设立的“校长基金”“海豚计划”“沃土计划”等成果转化专项,加强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实践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1~3家学科型公司。评选最具转化能力的十大科技成果,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力争获山东省专利奖1~2项,培育国家专利奖。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试点,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额力争达到5000万元,到账经费超过2500万元。推动建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1+N”全链条服务生态圈,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力争新增科技企业15家;建设运营科技园泰安分园,年内入驻企业10家。
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双服务提质工程”,积极参与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区域战略,贯彻落实《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实施学校“三个走在前”落实方案。全面落实已签订合作协议,与中科院1~2个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与中科院青能所合作,积极参与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落实与淄博市政府校地合作协议,做好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建设;参与建设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稳步推进江南(中国)附属学校建设。与2家以上大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做好“海信班”“歌尔班”“以萨班”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七)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
1. 丰富国际化办学内涵。深化落实“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浓厚国际化文化氛围。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国际化,力争建设全英文(双语)课程20门。加强斯威本学院建设与管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健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积极建设境外联合学院或科研机构,探索建立国际化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联合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6项。
2. 拓展学生交流培养平台。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做好省高水平学科国际研究生招生工作。做好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新增5~8个高水平合作院校,引进在线国际化课程3~5门,拓宽出国交流学习渠道,力争国外访学交流或参加线上国际教育学生达到200人,全年国际学生在校生达到650人。
3. 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组织申报省级及以上引智项目,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建设1~2个国际合作团队。选派50名左右教师赴国(境)外访学进修,开展合作研究。及时调整外籍教师聘请计划,力争全年聘用长短期外籍教师60~80人。支持学院、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双边会议6~8场。
(八)强化条件保障,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1.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加强科大文化体系建设。继续支持金晶民族乐团、天齐合唱团等建设。完善校园公共区域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后勤管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2. 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深入实施“一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图书信息中心、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启动科创园区田径运动场、科技馆、科技创新综合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泰安校区着力推进“五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济南校区艺体楼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成校园大数据运行监管平台和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推广使用教师、学生“一张表”。推进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与终端建设,扩大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改革科研用房管理办法,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进一步推动图书、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大筹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建设校园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构建校园智慧安防体系,强化校园“三防”建设。加强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监督检查与隐患整改机制。压实网络安全责任,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压紧压实防控责任。
4. 持续改善校园民生。畅通与师生交流渠道,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效率。完善“双代会”代表提案征集与督办机制,办好2022年校园民生实事。推进学生公寓改造升级,推动综合事务服务中心提档扩容。认真落实离退休职工“双重归属”制度,持续推动离退休工作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望2021,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展望2022,我们接续奋斗、共向未来。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和实施路径,踔厉奋发勇担当,笃行不怠向未来,共同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