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声音正文

小岗精神:敢闯 敢试 敢担当

发布时间:2022-06-06  点击: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出自凤阳农民口中的《大包干》歌谣,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传遍了大江南北。

1978年底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村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在一份事关生死的秘密契约上摁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由此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发展自此进入快车道,助力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四十多年来始终与改革同成长、与时代共命运,在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铸就了 “小岗精神”。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时称赞:“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小岗精神”始于改革,也贯穿于改革,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学习并弘扬“小岗精神”对于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小岗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回首艰难的改革历程,小岗人始终“闯”字当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冲破农村经济体制的藩篱,以“托孤”式的契约闯出一条中国农村发展新路子。进入新时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审时度势,带领村民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当面对外界质疑时,沈浩坚定地说:“当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迈进新时代,小岗村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继续推进“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实现了从“户户包田”到“人人分红”的可喜变化。短短几年,“中国幸福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十大杰出农村”等荣誉纷至沓来。小岗人用实践证明,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小岗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担当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小岗精神之所以能够广为传颂、深入人心,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党员干部心系人民、敢于担当。在思想受到禁锢的时代背景下,正是因为村干部“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刹(杀)头干(甘)心”的决心;因为凤阳县委领导的巧妙支持;因为滁州地委力排众议推行“大包干”;因为安徽省委的支持和中央的肯定,大包干才能在风险和压力中得以保存和发展。党的好领导好干部沈浩同志从担任小岗村党委书记的第一天起,始终一心扎根小岗村。沈浩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上下同欲者胜”,正是以沈浩同志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干部怀揣着一颗责任心,一心为民、扎根基层、敢于担当,与小岗人协同发力,小岗村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新跨越。

“小岗精神”是一种敢于追梦的奋斗精神。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小岗村四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弘扬敢于追梦的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形成共筑梦想的强大合力。在残酷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小岗村民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立志突破等、靠、要的懈怠思想,豁出身家性命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在事业举步维艰之时,沈浩同志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小岗人发展现代农业奔小康。新时代的小岗村继续深化改革,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奋力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每一个小岗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才谱写了今天小岗村的壮美诗篇。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再到“分红利”,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小岗村的华丽蜕变向世人展现了改革的力量,使人民更加坚定改革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回顾40余年风雨兼程,小岗精神从未褪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仍然是新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需要传承、弘扬和发展好“小岗精神”,蹄疾步稳地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周月,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作者檀琼威,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