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声音正文

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斗争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敢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奋勇前进。因此,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中的“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就必须从三个维度深刻领悟斗争精神的内在意蕴。

从理论维度看,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从矛盾观点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矛盾就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为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开辟路径。而社会也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任何社会的进步、更替都是不断斗争的结果。因此,发扬斗争精神,是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矛盾斗争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从“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到“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史进程,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同样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个时期,以鲜明的斗争品格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从历史维度看,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赓续传承。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产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气魄,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赢得发展、获得胜利,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品质,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艰辛和曲折,努力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斗争定力,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意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奋力而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从实践维度看,发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始终都是瞄准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正是解决矛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而得来的,正是全党全国人民奋力斗争而得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党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防范各种风险;必须居安思危、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深刻认识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复杂世情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任务,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斗争方向,掌握斗争方法,争取斗争主动权、占据斗争制高点,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心,积极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征程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迎难而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作者解梦晗,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