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声音正文

坚持“三因”理念 推动思政工作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4-03-04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知其“固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也才能高质量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近年来,文法学院思政工作始终以“三因”理念为指导,着力激发思政教育的活力和效能,推动思政工作走深走实。学院获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等荣誉,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获“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一、因事而化,做好“浸润”文章,以“三筑三化”构建文化育人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化解学生困惑结合起来,把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脉搏,直面学生的价值诉求,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切实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注重“春风化雨”,强调“润物无声”,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在无声之中现惊雷,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文法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探索文化育人“接地气”“有人气”,不断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是筑平台,推进文化育人协同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民法典宣讲团”“宪法宣讲团”“法治教育党支部”多层次育人平台;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长廊、党史文化长廊,激励广大师生学史崇德,明法笃行。学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三等奖,1人受邀参加央视2022《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线上百人团,1人入选山东省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师生宣讲团,1人入选山东省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学员。

二是筑品牌,推进文化育人立体化。打造传统文化节,举办“山科版”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等系列优质活动。举办法治文化节,依托民法典宣讲团、宪法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方式“组团宣讲”;举办模拟法庭大赛、法治辩论赛等活动,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一等奖,4人获山东省“学宪法 讲宪法”奖项。

三是筑生态,推进文化育人多样化。依托学院网站、微信平台,打造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实施“青心好学”“青苗培训”“青马工程”“青英文法”“青葵团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年成长助力计划”,打造“党史学习”“战疫普法”等微专题,引领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因时而进,做好“修炼”文章,以“三强三大”打造实践育人特色

发挥和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做到“因时而进”。因时而进,就是要强化时代导向,使思政工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直通学生心灵。去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指出“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不是盲目吃苦,而是主动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展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气神。近年来,文法学院鼓励引导广大学生把文章写到“田间地头”,在实践中涵养道德品行,在服务中提升专业素养,在修炼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是强化品德涵养导向,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秉承“德法兼修,以德为先”理念,以思想引领提升实践质量,夯实“青马工程”和“文化铸魂、自信逐梦工程”两个特色实践育人平台。两支实践队获评全国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展示优秀实践团队。在河南原阳县检察院开展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同学主动参与到暴雨结束后的救援工作中,相关事迹被媒体报道。

二是强化专业素养导向,构筑实践育人大课堂。坚持把课堂开到实务一线,将法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引入课堂并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围绕学科建设、专业竞赛打造特色团队,优化学术科研成长通道。三年来,学生获专业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86项,省级奖项27项,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4项。

三是强化社会服务导向,构筑实践育人大目标。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加强对疫情防控、法治中国、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调研和服务,形成政策建议、科研成果、校地合作项目等多元化成果。智库成果被市级政府采纳3篇,被全国政协、民革中央采用2篇。“青春乐‘普’”实践队在被教育部、共青团相关司局致信表扬。

三、因势而新,做好“引领”文章,以“三聚三实”推动组织育人赋能

古人云:“察势者智”。因势而新,就是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高校思政工作应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文法学院坚持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积极创新组织育人路径,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聚焦阵地建设,夯实育人基础。发挥学院“两节两廊两队伍”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一品牌”。组建法治教育党支部,重点打造“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特色党建项目。聚焦群团组织政治作用,以共青团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从严治团,学院连续三年获得 “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生会获评先锋学生会。

二是聚焦教育引领,厚实育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拓展志愿服务形式,“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沿着高速看中国》节目采播并在学习强国推送;在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离校期间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岗,广大学生党员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化身学生社区层长、核酸检测志愿者守护师生的健康安全。

三是聚焦队伍建设,结实育人合力。优化“党委—党支部—团委—工会”组织育人格局,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着力打造“党建+实习实践”校企共建模式,以联建促共享,以交流促提升,以合作促共赢。挖掘校友资源,聘任优秀校友为就业创业导师、德育导师,形成校内外育人合力。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使命和任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一份子,我也将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接受理论熏陶、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为做好思政教育,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冬,系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