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学校概况正文

第三编 登高必自 第八章 启动改革,激发活力,探索新的办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1-09-12  点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展开。随着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公布,山东矿业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作为能源系统四所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从1984年6月的改革座谈会到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科研、党建思政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改革与试点,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并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

一、从管理改革起步到全面改革试点

(一)改革从管理入手

管理是生产力。向管理要效率,是任何一个单位改革的必经之路,山东矿业学院的改革也莫不如此。

1984年6月初,学校正式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并制定改革试行方案。11日,学校专门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改革座谈会,讨论改革的有关问题。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是学校行政、教学、科研等一系列改革的开端,标志着学校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7月10日,学校召开科级以上干部会议。会上,院党委书记沈光寒对学校的改革实施提出了“改革要从管理改革入手”的意见。10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山东矿业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院长田景瑞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山东矿业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作了说明。报告提出了从管理改革入手,推进全面改革的意见。代表们重点讨论了学校管理改革的初步方案,研究落实了大会提案中提出的问题。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开始,也是学校以“民主办学”为导向取得的阶段性成就。12月,沈光寒、田景瑞向学校科级以上干部传达了煤炭工业部在徐州召开的改革会议精神,介绍了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沈光寒还就学校的改革问题,提出“改革要从管理改革入手”的4条实施意见:(1)对机构作一些必要的小量的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2)对人员实行定编;(3)修订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4)组织创收,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为发放岗位津贴做好资金准备。

1985年1月,院党委颁布《矿院实行扩大系(部)自主权暂行规定》,决定下放管理权限,为各教学业务单位“松绑”。同时,院党委决定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主讲教师实行聘任制。1985年底,为适应管理改革的需要,校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沈光寒,党委书记霍万库,副书记张荷英、崔德奎(兼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骥飞(兼分院院长)、王德民、李传高。

(二)试行院长负责制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该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因此,全国各高等学校自1985年起陆续开启了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

1986年9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在山东矿业学院试行院长负责制。为了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过渡,学校组织了专门班子。班子成员的主要工作是确保院长负责制改革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基于此,成员们结合全院的实际情况,从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复杂的思想认识入手,先后制定了《山东矿业学院院长负责制试行细则》《关于院长负责制实施的几点意见》《关于扩大系(部)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山东矿业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等12个配套文件,意在分清行政、党委和教代会三者的职责,同时理顺3个方面的关系,做到职责分明、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相互配合。10月27日,由17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民主推选了主任委员和两名副主任委员,讨论了院务委员会的性质、任务、作用,决定将有关制度分别由各位委员提出意见、由高教研究室汇总并修改。12月4日,院务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山东矿业学院院长负责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该暂行办法和相关文件随后提交至1987年5月19日召开的山东矿业学院一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向职工代表们广泛征求改革意见。为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院务委员会强调:要搞好党政分工,党委集中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把端正党风的工作抓好;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教育和监督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国家法令,遵守党的纪律,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党委及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各级行政部门的工作,发挥咨询部门的作用,支持行政干部履行职责,使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对于那些不负责任、工作推诿的干部要进行教育和帮助,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要适当调整。

因学校工作得当,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前进,得到了《大众日报》等媒体的关注。1988年5月9日,《大众日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山东矿院建立院长行政指挥系统》的长篇报道,介绍了学校院长负责制工作的基本情况。同年6月下旬,学校成立改革研究组,院长助理杜崇澍负责研究组具体工作。12月21日,校领导研究决定自1989年1月1日起,将原不定期举行的院长办公会和院长书记办公会,统一为院长办公会,并固定于每周一上午举行。

1989年2月15日,院长沈光寒主持召开院务委员会议。会议商讨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审议并通过学校1989年工作计划。8月14日至16日,学校院长办公室集中3天开会研究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高校工作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1988年,根据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工业部,组建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能源部关于组建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报告的通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管理统配煤矿和原煤炭工业部所属企事业单位(均不含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所属部分),是组织和管理所属企事业单位煤炭生产、基本建设以及经营活动,具有法人地位的煤炭联合公司。199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重新组建煤炭工业部)高校工作会议和山东省有关会议精神等问题。会议对学校院长负责制工作和学校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决定继续实行院长负责制,并进一步加强院长对行政工作的中心作用和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会议还研究了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反思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清查清理工作,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教职工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行政工作等。

(三)全面改革试点与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恢复

1.全面改革试点

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煤炭工业部党组于1986年1月下发了《煤炭工业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分析了煤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教育结构上,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类、层次比例不够合理,学校布局也不甚恰当;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意见就扩大煤炭高等学校招生分配自主权,加强对煤炭高校的宏观指导,进行专业调整和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为了更好地完善和深化煤炭高校教育体制改革,1988年7月能源部上报国家教委,确定能源部所属电力、核能、石油、煤炭系统的四所院校为全面改革试点单位,山东矿业学院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成为改革试点单位之后,学校为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管理的科学化,在充分吸收各有关矿务局、公司等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矿业学院教育咨询委员会,密切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关系。校内则成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9月24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下达《关于将高级工程师评审权下放给山东矿业学院的通知》。自此,山东矿业学院具有了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评审权。10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山东矿业学院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步入正轨。

1989年12月3日至8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派出考核组,对学校院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考核,肯定了学校作为改革试点单位所取得的成绩。

2.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恢复

院长负责制实行多年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管理体制协调度不够、政府权力下放不够、“两个负责”比例失衡等问题。因此,调整院长负责制的高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1989年8月,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大力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和管理。1990年7月17日,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原则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同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明确规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学校仍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央文件精神,1990年,煤炭工业部决定停止院(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煤炭高等学校一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并在高校日常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12月25日,院党委书记霍万库主持召开党委会,研究学校的管理体制由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1991年1月15日,山东矿业学院向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党组上报《关于将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问题的请示》。2月5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下文《关于山东矿业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通知》,同意学校的决定。自此,山东矿业学院重新恢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原有的院长负责制终结。

二、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

(一)人事制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

1.落实人才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煤炭工业部党组和山东省委的领导下,院党委对每一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文件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明确了落实政策的目的是尊重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其从“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获得政治上的新生。随后,院党委撰成《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的调查报告》,研究制定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若干规定》的具体意见,制定了《1985年至1987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的规划》。

1985年,学校进一步加强知识分子工作,调整充实了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清退“文革”中查抄物资领导小组。根据煤炭工业部和山东省委的指示,学校在1986年上半年完成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解决了全部历史遗留问题。

总体而言,学校对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时主要解决历史遗留的政治问题,落实政策,改正错误,解决生活问题如住房、两地分居等。随着以上问题的初步解决,学校又进一步解决知识分子学非所用、如何发挥作用和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以及提高生活待遇和补发工资、子女升学就业、入党、提职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23名,基本上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为240多人解决了按标准分配住房的问题;为164人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为826人检查了身体,建立了健康档案;从福利费中拿出10%用于副教授以上的知识分子困难补助。

2.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1986年3月3日,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过去几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进行整顿、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经过试点,普遍在高校中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按照中央的部署,同时也为了适应学校改革的需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对教职工进行了定编、定岗、定责等人事制度改革。在此期间,学校先后制定了《山东矿业学院关于开展定编工作的意见》《山东矿业学院人员编制比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实行编制与工资挂钩的政策。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主要有:行政干部实行聘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教师实行职务聘任制,聘任期满依据《山东矿院教师考核暂行办法》进行全面考核,奖优罚劣。

1988年6月6日,学校召开第一次编制要点工作会议,标志着定编定员工作的正式启动。6月6日至7月中旬,学校按教学工作量核定了教师、教辅、科研人员编制。7月中旬至8月初,按照工作任务和岗位完成了机关工作人员编制核定。8月31日,对任职期满的各系(部、处、室)、馆、所行政负责人进行考核与重新聘任。经考评,院长沈光寒签署聘书,重新聘任高昌海、陈孟伯、朱君、蒋国安等正处级干部20人。由新聘处级主要负责人提名,经学校考评,聘任各部门、各单位副处级47人。至9月秋季学期开学前,学校新一届处级干部聘任工作顺利完成。

1990年后,按照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指示,学校进行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中心是进一步完善定编工作。而定编工作的原则是贯彻重点保证教学、科研编制,适当缩减行政编制。为此,学校分教学、科研等不同系列,以工作量满负荷为原则设岗,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定责。

1990年12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下发《关于核定煤炭普通高等学校结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的通知》。根据此规定,学校共拥有人员编制1554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和造就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队伍,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从1984年到1985年,学校制定了师资培训规划,从政治思想、教学、科研、业务水平等方面,对各类教师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985年,学校选出29人作为第一批学术带头人,对他们的工作条件、设备投资、实验室建设、生活、职称晋升、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照顾和支持。此外,学校还督促各系(部)为学术带头人配备助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专长和带头作用。

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这一时期,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规定》《青年教师在职选听研究生课程规定》《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出国进修生规定》等,鼓励中青年教师按规定学习、外出进修、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出国考察,开阔眼界,加速知识更新。对于不能外出进修学习的中青年教师则采取在教学、科研实践中锻炼培养的办法,让他们从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外语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入手,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学校定期检查、考核。对于非煤炭系统院校毕业的中青年教师,学校则安排了他们补学煤矿基本知识课程。学校还针对中青年教师的学习特点,在外语培训中心开办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形式、不同语种的外语培训班,使中青年教师整体的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过这些训练,中青年教师们了解、掌握煤炭工业和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的效率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加深,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业务档案、教师工作量等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仅加强了学校对教师工作的管理,而且还激发了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1985年9月10日的第一个教师节上,学校对忠诚煤炭教育事业的教师、干部进行了表彰。1986年,学校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全面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6月,为组织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学校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设职称改革办公室,负责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晋升条件、破格晋升要求等事项。

经过数年的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梯队结构基本合理,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师代表,破格晋升了一些青年拔尖人才,如蒋金泉、蒋昌俊、韩茂安等,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相互激励促进的教师队伍结构体系。

(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1.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推进与学分制的实行

(1)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1985年,学校重新制定《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和《优秀生选拔与培养试行办法》,严格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同时实行班主任制度。1986年,学校制定《学生学籍管理补充暂行规定》,对学生的升留级、本科生转专科生、退学、学位授予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以此激励优秀生、促进后进生、淘汰劣等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987年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全面负责研究、协调和解决全校的学生工作。1988年6月,学校决定设立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由张荷英担任;由院长聘任各系党总支副书记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协助系主任主管学生工作,使学生工作的管理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该提议上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后,得到批复同意。7月,学生工作处正式成立。

随着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入,学校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涌现出许多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团体与个人。1985年10月8日,学校召开1984—1985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了17个先进集体和327名先进个人。1987年5月23日,《大众日报》头版刊登通讯,报道了学校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学生品德考核、形成良好校风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同年10月13日,学校召开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进行了表彰。

(2)学分制改革方面。学分制改革是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倡高校应“进一步推行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根据该决定的精神,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始了试行学分制的探索工作。1985年4月28日,学校召开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后勤图书馆及党政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学分制改革的措施,并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在一、二年级(1984级、1985级)全面试行学分制。会议强调,试行学分制的目的是把获得合理知识结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做法。

根据试行学分制的要求,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随之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调整。总的精神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计划修订后,四年必修课总学时由2500下降到2100。全校9个专业选修课总数由60门增加到202门,共计458个学分。为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每个专业平均开出了20门、约46个学分的选修课。为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学校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中较主要的课程列为学位课,每个专业均有24—25门(次)。1985—1986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正式开始实行学分制。

1986年12月26日至27日,山东矿业学院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交流了前期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并对学分制的实行情况进行了总结。鉴于1984级、1985级学分制的实行情况,学校决定于1987年继续完善学分制工作。

经过近三年的学分制改革,广大学生认识到“多学一门课,多得一个学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优秀生大量增加,后进生逐渐减少,学分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快成长方面,已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针对学分制实行中存在的疑惑或问题,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加强对学分制的宣传解释力度;放宽免听、免修规定;增开公共选修课并纳入额定学分;加强对学生选课的组织和指导等。这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管理制度,解决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选课偏多、负担过重或选易不选难、抓不住重点等问题。三年的实践表明,学分制改革是行之有效的。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懂技术、会管理、有经济头脑,学校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格外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上,学校把生产劳动、实习、实验、答辩、毕业设计等当作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之前学生下井少、干得少的情况,学校将下矿实习时间保持在整个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并规定四年内平均每人需要下井20次左右。

1987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1984级在两次实习中,结合兖州矿务局煤气厂和邹县石油管道局的生产任务,提高实际测绘技能,赢得了现场专家、工人的赞誉。电气工程系采取“突出实习重点,全部跟班劳动”等一系列措施,深入实际,提高了班级的实习效果。矿建系的实习、设计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矿建1984级部分学生将生产实习与科研相结合,在肥城五里后煤矿进行平巷快速施工,月进度突破百米大关,其不怕苦的拼搏精神受到矿领导和工人的一致好评。

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实验教学立足于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验内容、精选实验课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划小实验组,有条件的实验室尽量做到一人一组或两人一组,增加实验操作的机会。二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线路,拟订实验方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三是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增加图片、幻灯片等,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五是开放实验室,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有选择地做实验。六是开放选修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动手操作技能。七是把部分实验课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考核,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在毕业实习、设计环节改革方面,学校将采矿1984级作为预分配试点班。通过改革,学生熟悉了煤矿生产环节,增强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改善了知识建构,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在教学方法内容改革方面,学校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改革教学计划,适应英语教学新发展。1984年,学校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旨在加强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1985年,学校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行分级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经过四年学习,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能借助字典顺利地阅读专业书刊,部分优秀学生能具备较高的听力和口语能力。1986年,学校251名学生参加了山东省英语二级统考,及格率达64.8%,成绩在山东省工科高校里居中上。1987年9月,学校280人参加了国家教委举行的四级英语全国统考,及格率达17.5%,超过全国非重点学校10%的及格率。从1987级开始,学校进一步修改分级考试办法,实行“上面拔高分级,下面不留尾巴”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分级过多的问题,使以后的四、六级英语统考成绩进一步提升。1990年,泰安校本部1988级的477名同学参加了暑假前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其中322人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达67.5%。此后,学校的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一次通过率连续七年高出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20多个百分点。

二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时期,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人文、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提倡各院(系、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提倡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办学条件,尝试多媒体教学法。电教中心自1984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到1987年已完成6个多用途电化教室的建设。电化教室内设有投影、幻灯、电影、电声以及录像等多种电化教学设备,并装有现场直播的教学电视,任课教师可按计划选用。截至1987年底,全校有68门课程采用了幻灯或投影,有47门课程采用了电视录像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是组织课堂教学录像和观摩、评比活动。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学校自1985年起开始组织较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录像活动。活动后,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对这些录像进行评比,选出教学标兵供全院学习、观摩。

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在1989年开展的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活动中,学校获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1990年11月2日,学校被国家教委授予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

3.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1987年7月5日,学校下发《关于开展课程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自1987—198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将会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三年内把重点课程验收一遍。确定将12门全校性基础课和部分专业主要课程作为第一轮准备验收的试点建设课程,由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副院长任主任,教务处负责人任副主任)会同开课的系(部)课程建设小组共同负责、协同配合,以期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实施过程的建设和改善等方面,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各系(部)和教研室对确定的试点课程要集中精力抓好、抓出成效。学校对确定为试点课的课程,在师资配备、设备条件和资金等方面重点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关于开展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建设验收标准及办法》《课程建设验收办法说明及表格》,提出简单、易行、可操作的课程评估方法、指标和标准,使课程评估更加科学化。

1988年10月,学校开始对第一轮课程建设试点课程进行验收。1990年3月,学校组织各系在“加强基础、注重应用、拓宽口径、培养能力”的原则下制订本、专科教学计划。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完成了11个专业、285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必修课145门,选修课140门)。

4.教材、实验室等工作的改革建设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规模不断壮大,学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实行学分制以后,选修课逐渐增多,学校的教材供应和建设任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1984年以来,学校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自编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有一定水平的教材。“六五”“七五”期间,学校教材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其中由煤炭工业部组织编写并出版的教材达10部,印刷达20万册;部属院校交流试用的26种,本校自用的60种,印刷达3万册。此外,学校自编教材还被外校大批量采用,如《煤矿生产组织与管理》《矿业英语基础课本》《煤田普查与勘探》《井巷掘进机械》《流体力学》《煤化学》《采煤概论》等;有的还被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仅在1987年,山东矿业学院编写出版的教材就达7部,印刷量达10万余册;自编印刷教材30余部,印刷量达1万余册;各种实验指导书、习题集、教学大纲等25种,印刷量达2万册。这些教材和资料的编印,基本满足了学校本、专科学生的教学需要。

从1990年起,学校设立教材出版基金,资助教师编写教材。随后制定《教材出版基金使用办法》,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指导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材选题和教材建设规划的工作,提出“保证重点教材,全面提高质量和适当发展品种,力争系统配套,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的方针,明确了教材的审批、编写、管理、征订、评估等,使教材的使用与编写有章可循。

在确保高质量教材的同时,学校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革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原煤炭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购置了大量教学所需的新设备、新仪器。固定资产总值是山东矿业学院建校初期的近30倍,是“文革”前的5倍。实验室使用面积1万余平方米。全校可开出50余门课程、430余项实验。其中,物理实验室除开出电学、力学、光学实验外,还可以开出包括全息照相技术在内的近代物理实验。其他基础课也都配备了实验数据微机处理系统,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技术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实习实验同样发展很快。除装备了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外,学校还装备了包括大型精密车床、三轴压力机、电子显微镜及高速摄像机等60余台(件)。

在实验室改革中,学校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自1984年后重点调整了实验室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对实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调整、充实,选拔部分教师到实验室工作,选派部分实验人员外出培训进修,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素质。二是实行实验人员工作量制度。三是实行实验教学单项奖制度。大多数实验室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使实验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1986年,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检查评比中,学校的制图模型室、电教中心、矿压所实验室被评为先进实验室。刘立、冯守权两位教师被评为全省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1990年1月,根据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关于在煤炭普通高校开展图书馆和实验室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精神,学校成立以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以教务处为主的实验室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的实验室工作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1月至9月,学校组织实验室的自评工作。11月26日至12月1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派出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检查实测,学校取得了总分74.6分、实验管理水平80分的好成绩。年底,学校针对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专家组提出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指标体系,作为系级实验室工作评定的依据。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在推进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教学质量,使实验室教学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图书馆工作是学校发展与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座位近400个。此外,学校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延长了开馆时间,并实现部分图书可开架借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口借阅、售书亭可代购代订图书资料。这些服务的开设,使图书馆借书难和阅览室座位少两个突出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1990年6月初,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局组织的所属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到学校实地测评,对图书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5.专业设置的调整

为适应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这一时期,学校学科点发生了较大的改革和变动,主要表现为: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的调出与重新设置、经济管理类的调出以及一些新专业的开设。

(1)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的调出与重置。1984年8月15日,煤炭工业部下发文件,决定从1984—198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山东矿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并入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1984年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的招生工作仍由山东矿业学院负责。山东矿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设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原则上都调入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个别确有实际困难的,要作妥善安排。遵照决定,矿建系一批骨干教师调到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87年,学校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又重新设立了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并恢复招生。

(2)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调出。随着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全国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领域变得越来越广,其中最为紧缺的就是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1983年,济南研究生部改为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后,遵照煤炭工业部的指示,济南分院将重点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专业设置以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

1984年,煤炭工业部党组开始酝酿在山东烟台建一所煤炭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拟将济南分院改扩建为煤炭经济学院。9月,煤炭工业部教育司有关人员,前往烟台联系落实煤炭教育学院校址,并提出了将煤炭经济学院和教育学院合并建在烟台的方案。该方案经煤炭工业部党组研究后同意,并于1985年1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在烟台校舍建成之前,暂在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办学。

1988年7月15日,副院长陈骥飞、李传高根据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培训部的指示,建议利用暑假将企业管理系、会计统计系各专业迁往烟台。经与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领导商定后,双方最后达成原则性协议。7月19日,书记霍万库、院长沈光寒、副院长陈骥飞等领导与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领导共同研究了企业管理系、会计统计系教师去留问题。1988年暑期,企业管理系、会计统计系成建制地迁往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此外,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学校增设了部分新专业。1984年,学校成立应用数学及软件工程系,设有应用数学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同时,学校加强了采矿工程、矿井建设两个重点专业的建设,从师资力量、设备投资、教学和实验手段等方面都给予优先保证,并注意加快数学专业的发展。1988年8月14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培训部批复,同意山东矿业学院新增设矿山机电、计算机软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专科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煤炭行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逐渐由紧缺转向饱和。在1988年煤炭高校毕业生分配供需见面会上,出现了很多毕业生落实不了分配单位的新情况,打破了煤炭类高校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改变专业面过窄的问题,调整专业服务范围、拓宽专业面。同时,学校也认识到,专业设置和布局不能完全按照行业管理部门分工来规划,要遵循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规律,设置新的专业。按照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原则,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泰安校本部与济南分院两地办学布局作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理调整。1989年12月,学校决定将电气工程系迁往济南分院。1990年6月,山东省人事局批准山东矿业学院电气工程系人员迁往济南分院。随后,学校根据“立足煤炭,面向社会”的办学方针,对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系科设置、学历层次进行了调整。截至“七五”末,学校共计有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19个(其中,工业管理工程、工业会计2个本科专业,工业统计与计划、经济信息管理、生产会计3个专科专业于1988年迁往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在上新专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校抓住招生制度改革机遇,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和学校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委托培养的路子,扩大自费生与委培生的招生数量,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矿山建设工程和矿山机械工程3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1989年,学校共有7个专业招收研究生,分别是煤田地质与勘探、矿山测量、采矿工程、矿山建设工程、矿山机械工程、矿山电气化与自动化、应用数学。除应用数学外,其余各专业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9年12月22日,山东省教委专家组来校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进行评估。山东矿业学院取得了91.75分的好成绩。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安全技术及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机应用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科研工作的改革与探索

1.科研奖励力度的加大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对科研创新的激励作用,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这一时期,学校加大了科研奖励力度。1984年11月21日,学校召开第三次科研大会,副院长陈骥飞作了科研工作报告,院长田景瑞传达了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改革方案。会上对1983—1984年度的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和第二次授奖的遗留项目进行了奖励。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13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39项,鼓励奖多项,科技成果奖110项。

1986年9月5日,学校举行第四次科研大会。副院长王德民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在“六五”期间科研工作的主要成就,并指出“七五”期间的科研规划、奋斗目标。会上对1984年10月至1986年7月间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奖励,还对涌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学校还设立了特等表彰奖和经济效益奖,以鼓励获得上级奖励、为学校争得荣誉的项目完成人员,以及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会后,各系组织分会场进行了学术交流,共交流论文60多篇。

1989年1月7日,山东矿业学院第五次科研大会召开。副院长王德民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为全面开创我院科技工作新局面而奋斗》的报告。大会表彰奖励了38项优秀科技成果、14项科技创收成果、14部科技专著、606篇优秀科技论文,并颁发了20项科技荣誉奖。会议还就争取“八五”国家攻关项目进行了动员。

科研上水平,管理要跟上。这一时期,学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设立了系(部、所)科研副主任和秘书岗,实行院、系(部、所)两级管理,齐心协力,共同抓好科研项目。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制定了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定编、科研成果奖励等16个文件及学术活动和学术论著奖励管理办法。1987年,学校设立院科研基金,为具有一定潜力、前景广阔的科研项目和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基金的设立不仅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而且还为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随后,“博士回校科研启动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大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等也纷纷设立。

2.学术交流合作的扩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学校对外交流和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交流和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学校共邀请专家来校讲学、访问10余次;本校教师访问、参会6次;签署各项协议书、交流文件、会议纪要等8项;组织会议5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1988年山东矿业学院第一次主办了现代采矿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国内外代表共计312人。其中,国(境)外代表39人。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泰安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总经理于洪恩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改革中的煤炭工业》的演讲,山东省副省长赵志浩、泰安市市长王建功分别向大会致辞。会议重点讨论了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中地下开采、矿井建设、岩石力学、地质测量及系统工程在煤矿中的应用等技术问题。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师生也了解到了最新的国际学术动态。

3.科研机构的成立与科研管理机构的调整

1984年12月4日,学校召开矿山压力研究所成立大会。该所是在学校科学研究所矿压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设有矿压仪表研究室、矿压研究室、工程经济研究室、矿压实验室、矿压情报室、支护研究室以及微机研究室。研究所以矿山压力为方向,包括研制矿压观测仪表(遥控遥测),研究矿山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和观测方法、观测数据自动处理。通过对矿山顶板来压预测预报和对顶板进行科学管理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1985年,在建井教研室的基础上,学校成立爆破研究所,设有爆破研究组、动态测试组、钻眼爆破实验室。该所拥有现代化的爆破试验防护设备测试手段和计算处理工具,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是研究各种工程爆破的理论和工艺,承担各种爆炸测试与分析。

1988年,根据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学校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又成立多个研究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月20日,特殊开采研究所成立。11月25日,机电研究所和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会分别成立。1989年3月9日,地质测量新技术研究所成立。

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科研管理机构。1990年2月12日,学校印发《关于成立山东矿业学院开发公司的通知》,对公司和科研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1985年,高教研究室正式成为独立机构。高教研究室下的《教育研究》自1987年开始改为季刊,并配合全院教育思想讨论选编《高等教育学术文集》。从1987年开始,高教研究室在办好《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又创办了《教育信息》,目的在于及时为教师及广大干部提供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1990年3月25日,学院印发《关于建立学术委员会教育研究学科组的通知》。该学科组挂靠高教研究室。8月25日,学校下发《关于高教研究室和学报编辑部管理体制变动的通知》,对高教研究室和学报编辑部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4年9月24日,高教研究室更名为“高教研究所”。

4.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学校实行改革以后,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5年6月15日,历时3周的首届煤炭科技成果交易会圆满结束。在这次交易会上,山东矿业学院成交额达1392万元,名列煤炭高校第二位。

1985年,王德民等参与的“深井凿井法凿井技术”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6年,该项目荣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项目奖,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宋振骐、邓铁六等完成的“煤矿矿山压力和顶板运动的预测预报及控制”项目,1985年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采场顶板预测预报及控制理论和方法”项目,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风教研室范明训、邹在帮与枣庄矿务局柴里煤矿合作完成的“六五”期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易燃煤层无煤柱开采的研究——自然火灾早期监测报告及综合防治”1985年11月15日通过了煤炭工业部和山东省科委的联合鉴定,获1986年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项目奖、198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1月10日,学校承担的“六五”国家攻关项目“立井4m深孔光爆技术优化研究”通过了部级鉴定。专家们肯定了该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认为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很有推广价值。1月15日,地质系张明学、郭建武、熊文革三位教师完成的研究成果“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存贮处理含煤岩系岩性编码与存贮”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在地质系统中推广应用。3月5日,“微山湖下8101、8105工作面采煤实验”通过部级鉴定。两个工作面采煤15万吨,获纯效益300多万元,使面临停产的矿井延长服务25年。这两个湖下工作面的试采成功为国内首创,可在鲁西南四湖区及相似条件下推广。14日,矿建系师生运用定向爆破法,成功拆除了掖县啤酒厂高25米的水塔。

“七五”期间,学校共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煤炭工业部项目16项、山东省科委重点项目2项。在横向协作、科技开发、新技术推广、支援乡镇企业方面,学校与省内外50多个厂家建立了联系,成为经济创收的来源之一。

1990年12月17日,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的10年一次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矿山压力研究所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先进集体”称号,这是煤炭系统高校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王德民副教授、宋振骐教授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煤炭高校共有6人受到表彰)。院党委书记霍万库被指定在大会上发言,介绍学校的科研工作。山东矿业学院是当时全国1075所高校中被指定发言的9所高校之一。

与此同时,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扎实地开展起来,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倪孟辉的论文《信息爆炸、知识老化及其对策》、周建发的论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一)党建工作逐步深化

1.开展全院整党运动

按照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1984年12月11日,学校整党工作全面展开。经过专题学习、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总结验收几个阶段,到1985年6月结束,历时近7个月。全校8个党总支、1个分党委、56个党支部、684名党员参加了此次整党运动。在整党过程中,院党委始终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整党决定和中纪委一系列指示精神。在中共泰安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山东省委驻泰安联络组和煤炭工业部驻学校联络组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完成了整党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学校还进行了核查“三种人”工作(“三种人”是指在“文革”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在中共山东省委整党工作办公室核查组的具体指导下,学校建立工作机构,认真组织落实思想教育和定案处理等环节。该项工作于1985年6月底与整党工作同步结束。

1987年11月,校领导召开与学生民主对话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师生共商改革大计。党委书记霍万库,党委副书记张荷英,副院长李传高、王德民及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党群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全院30多名学生代表汇聚一堂,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深入学习十三大文件,进一步深入学校改革”为题,结合加强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对话。11月24日、12月15日《泰安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和三版头条报道了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对话活动的情况。

2.“双清”工作的开展与结束

学校于1989年8月20日发出《山东矿业学院党委、山东矿业学院关于开展清查与内部清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安排学校清查与内部清理工作,确定“基本任务和目的要求,范围和对象,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严格掌握政策,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的问题。随后,学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张荷英为组长,副院长李传高、纪委副书记于国才为副组长的院“双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各党总支也相继成立清查清理小组。在“双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校先后开展学习文件、提高认识、宣传教育、思想发动、检举揭发、查证落实等清查清理工作。领导小组还全部清查了发生在学校的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9月5日,按照泰安市委的部署,泰安市清查办公室派出清查联络组进驻学校,协助开展“双清”工作。

3.第五次党代会的召开

1989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山东矿业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泰安校本部召开。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崔德奎主持,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荷英致开幕词,院党委书记霍万库代表第四届党委作了题为《振奋精神,深化改革,为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提出了学校以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三大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研究和部署实行院长负责制后,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如何发挥党的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的措施,确定奋斗目标实现,不断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四化建设”多出合格人才,多出科研成果,争取使学校跨进全国煤炭工科院校先进行列。

在这次党代会上,学校重新凝练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本科生为主,多层次办学和理、工、管结合,以工为主,向多科性发展的办学方向;必须树立起为“四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四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强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事业心的教育,要教育他们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树立经济观念和竞争观念;要培养他们与周围同志团结协作的品格和作风。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加大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学校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同时,以全员意识动员全体教职工“三育人”,做好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选拔培养考核工作,同时做好他们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工作。许多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课授课任务,并开展学术研究,写论文、出专著,被评为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为了总结和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制定了德育大纲和四年教育的实施计划。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985年1月4日,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党委主要成员、各单位(部门)政工干部、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教师参加会议并交流。会上,学校正式成立山东矿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由院党委书记霍万库担任理事长。研究会的宗旨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性、效益性”。

随后,院党委在1986年举办的第二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条意见:(1)加强政工队伍的建设。(2)加强形势和任务的教育。(3)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改革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5)抓好典型,坚持正面教育和疏导的原则,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合青年的特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建立德智体信息系统,多种渠道,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落实到业务工作中去。

根据此次会议内容,学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更加注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化虚为实。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避免“两张皮”现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两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大会的成功召开,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为学校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和思想基础。6月5日,院党委作出决定,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学习和宣传宋振骐、邓铁六模范事迹的活动。

在两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推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学校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1986年,学校明确提出,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增开“形势政策教育课”,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认识和贯彻的自觉性。同年,学校又正式规定所有适合做学生工作的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轮流担任一年以上的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将其工作成绩计入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学校还对模范教师进行了表彰,以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987年4月1日,院党委书记霍万库主持召开会议,传达了省教育厅在山东矿业学院召开的部分高校座谈会精神,院党委副书记张荷英通报了该学期开学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进展情况。会上还讨论了政治思想教育计划。5月7日,学校召开首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思想工作、教书育人和班主任工作以及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理论探讨。十几位教师代表介绍了经验,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会议收到的45篇论文,大多数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提出的具体可行的设想及建议。霍万库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指出要下大力气抓校风建设,努力开创“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良好校风,并号召大家“集思广益筹良策,齐抓共管育新人”。

8月,学校在原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扩建成立社会科学部,下设6个教研室(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有专职政治理论教师近30人。

1988年5月,学校政治工作会议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召开。会上,院党委书记霍万库作了题为《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这次由党政联合举办的会议,使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育人工作的观念,为下一步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奠定了基础。9月中下旬至10月,根据党委部署,学校开展了全校范围内集中学习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学习活动。

1989年后,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好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共产主义信仰。6月中旬,院党委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7月6日至22日,院党委分层次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8月中旬,校领导集中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高校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教职工工作等。此后,学校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了《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等。通过系统宣讲、走进社会参观调查、观看影像资料、开展专题研讨等途径,学校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扎实、稳妥、健康的轨道发展。10月初,院党委组织召开处级干部学习《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会议。随后,院党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对院科级以上干部及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具体学习计划安排。

步入20世纪90年代,院党委强调在新时期一定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严治党,优化育人环境,更好地改进领导作风和教风。全校师生掀起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高潮。1990年3月,学校决定在全院组织开展教师和机关干部深入学生班级的工作。经过集中培训,共计360名教师和机关科级以上干部深入到学生班级宿舍,建立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制度。进入班级宿舍的教师、干部积极参加学生面上的有关活动,与同学们交朋友、交流思想情感,对同学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尽可能帮助解决,特别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2日,院党委组织部主持召开由全校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学先进、讲奉献”报告会。山东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泰安市劳动模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教室管理科科长李继发介绍了自己的先进事迹。9月,根据上级指示,结合自身实际,学校在师生中进行了《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育。为搞好这次教育学习,学校对全校学习小组长进行了4次专题培训。从10月中旬开始,学校又陆续举办了5期处级党政干部、党支部书记读书班,认真学习了《纲要》。期末,全院学生进行了学习《纲要》的考核活动。通过学习和教育,全校师生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澄清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坚定了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基建工作与校办产业的发展

(一)济南校区土地遗留问题的解决与泰安校本部基建工作的开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学校在基建上的工作主要以解决“文革”期间学校土地遗留问题、收回其他单位占用的土地为主。

1984年6月27日,学校与济南军区88医院多次协商,根据《国务院(1978)166号文件》精神,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互谅互让”的原则,双方达成了退还山东矿业学院土地协议书。济南军区88医院同意一次性退还山东矿业学院土地35亩,退还土地内的所有建筑物(门、窗、玻璃、水、电设施),成活树木归山东矿业学院所有。山东矿业学院向煤炭工业部申请了120万元偿付济南军区88医院。

1984年6月27日,学校与泰安地委机关印刷所签订协议书。泰安地委机关印刷所将1961年时借用的原泰安煤矿学校约7亩土地全部退还给学校。学校补偿印刷所拆、建费用共计30万元。

1986年3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签订《关于解决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矿院济南分院校舍问题协议书》。1988年12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签署《关于解决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矿院济南分院校舍问题协议书的实施协议》,明确了移交内容、补偿费用与时间安排等。

1988年底,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经济学院占用济南校舍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双方于12月与省有关部门签署分期归还协议书。1990年7月10日,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和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共同签订关于煤炭工业管理局院内山东矿业学院原化验楼移交问题的协议书。

随着教学、实验楼、教工住宅楼等基础设施的陆续竣工,泰安校本部教学、居住与体育活动条件也得到了改善。1989年11月4日至12日,电教中心对学校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了大修和改造,工程于12月底完工,1990年1月5日经泰安市广播电视局验收合格。大修改造后,学校通过电教中心可以向全校用户播出四套电视广播节目。

据统计,截至1987年,学校基础建设共完成投资2786万元,建筑面积达到96723平方米。1988年,学校又完成建设院内8号教工宿舍楼1885平方米。1990年,学校还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称号。

(二)校办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校办产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深化校办产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积极促进对外投资合作。1989年11月,学校石材开发部就分别接待了来自新加坡、日本等地公司的商务会谈或访问活动。1989年12月28日,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批准,学校在泰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科技开发服务公司,以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为科技生产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公司代表院长以企业管理办公室的名义对校办企业、工厂和经济实体进行管理,实行独立核算,对学校的教学实习、科学实验、生产创收负有直接的责任。科技公司成立后,校办企业队伍再次壮大。1990年6月10日,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学校的机械厂、印刷厂进行了整顿验收复查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这些校办企业顺利通过验收。

概而言之,“改革”是这一时期山东矿业学院发展历程的底色。在时代精神的催动下,学校从上到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探索新的办学之路。在管理体制上,由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到试行院长负责制再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复归,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转变。除此之外,学校积极落实人才政策,进行定编、定岗、定责等人事制度改革,建构一支老中青教师队伍结构体系,实行学分制,改革教学方法内容,进行课程试点建设,拓宽专业服务范围,成立新的科教机构等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矿业学院特色的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