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于润桥:青春热血战百难

发布时间:2023-03-20  点击:

春华秋实一甲子,薪火相传六十年。我21岁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毕业后到学校工作,至今已与学校共同度过了60多个春秋,有老同事开玩笑说:“于老师是看着学校长大的,学校也是看着于老师成长的。”然而,我知道,学校 60多年栉风沐雨,由弱而强,事业蒸蒸日上,而我已不再年轻,在人生暮年,回首峥嵘岁月,记忆犹新,激情满怀。

1956年,我是第一个分配到咱们学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当时学校还叫济南煤矿学校,当年条件比较艰苦,可以用几个“一”来描述。一栋楼,就是现在济南校区的东办公楼,这座三层小楼里,一楼是学生宿舍,二楼是教室和办公室,三楼是单身教师宿舍和教研室。一个礼堂,兼着教工食堂。一个厨房,兼着学生食堂。一个不算操场的操场,事实上只有几个篮球架。

就是在这种薄弱的条件下,为满足国家恢复建设的人才需要,在煤炭工业部的支持和学校的努力下,我们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也逐渐改善。1956年,学校招收中专生,采煤专业6个班 300人,机电专业6个班 300人;1958年招收专科生;1960年招收本科生。1957年,建了矿院路上的家属宿舍;1958年,建了济南校区现在的西教学楼。

艰难困苦出精神,在学校发展的创业时期,我深切感受到老师们以大局为重、甘于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当时师资引进的速度跟不上招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教师数量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服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努力成长为教学多面手,有的跨专业发展和承担课程,有的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主动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比如有一段时间分配来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学采煤的,学机电的很少,学采煤的教师如叶俊之、姚良知等,都服从安排改行教授机械类课程,并在机电系任劳任怨地干了一辈子。

1956年到1963年期间,我开设过开采方法、矿井设计、井巷工程、通风安全、采矿机械等采煤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当时都是分班上课,我每周要上 18节课。由于讲话太多,嗓子就出了问题,那时冬天我一感冒就哑嗓子,有一次嗓子哑了好几周,但仍坚持上课,在课堂上每当嗓子哑到说不出话时,我就喝一两口治哑嗓子的糖浆,接着再讲,学生们很感动,纷纷写信表扬我。

当时专业课都在一个大教研室,我除上课外,还担任专业课教研室主任和一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晚上要经常巡查学生宿舍,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成长。有一次巡查宿舍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突发急性阑尾炎,我立即找车把他送到市立四院,照顾了学生一夜,自己没有睡觉,第二天照常上课。

刚到学校那几年,国家正经历困难时期,学校物质条件差、生活比较艰苦、教学环境简陋、工作任务繁重,但我们一群单身教师,仍然过得很快乐。我们一块儿加班工作,一块儿打篮球,一块儿游大明湖和趵突泉,一块儿阅读世界名著,交流学习心得,谈未来、谈理想,大家充满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在这种乐观精神和青春热情的鼓舞下,我个人成长比较快,1960年破格被评为讲师,当时我校还没有教授、副教授,我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讲师和教研室主任。1961年又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机关先进工作者。

这种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和攻坚克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度使我校成为煤炭系统高校的一面旗帜。1963~1966年,全国开展学习雷锋运动,在刘子光院长领导下,学校兴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建了一个学习毛泽东著作展览室,以实物、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现了学生如何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改造世界观,坚持和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学习活动得到煤炭工业部和山东省委的肯定,报纸、广播一度广泛宣传山东矿院的事迹。山东矿院成为煤炭系统高校的一面旗帜,全国许多高校都来参观、学习。学校上下深受鼓舞,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发展蒸蒸日上。

这种精神逐渐积淀成山东矿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师生中代代传承。那时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思想上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煤炭事业;在作风上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在业务上,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赞誉。山东矿院既培养出任啓兴、朱荫培、宋远方、郭开朗等副省部级干部,也培养出张玉卓等工程院院士和许多知名专家;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在山东各矿务局的历届领导班子中都有山东矿院校友的名字,至于矿级的领导班子,山东矿院的校友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所有人身上都有山东矿院的精神因子,都是山东矿院的骄傲,更是山东矿院人的骄傲,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同感自豪与欣慰。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于润桥 整理:宋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