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工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关键在于树立科学评价导向,加快推进从“满足量的需求”向“实现质的提升”转变。因此,高校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各项措施扎实落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变。高校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构建多元化、过程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科学育人理念的牵引下,要持续优化育人方式,构建完善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帮助学生理解和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将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恩、助人、自律等品质,同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二是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短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奋斗精神;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紧密联动政府、行业和企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推进人才培养特色班和微专业招生、培养工作。三是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增加实习实践资源投入,创新实习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习实践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二、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办学模式改革,加快提升服务重大战略能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根本标准。高校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为目标导向,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在正确办学方向的牵引下,要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等趋势,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持续拓展合作领域,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深化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提高将科技成果同产业需求对接的能力,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助力科技成果迅速进入市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合作基地建设,重点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协同攻关。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进一步优化引智机制和环境,重点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健全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三、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效能
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逻辑是推动教育价值观的革新,进而促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高校要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强化以贡献和质量为评价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考核体系,重视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推动更多原创性研究和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在科学评价导向的牵引下,要统筹推进校院二级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效能。一是深化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推动自主创新,激发院系的自主发展活力。完善高校内部中层单位绩效考核机制,突出目标导向,推进分类评价,突出“关键指标”引领作用,压缩考核点,减轻学院负担,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落实主体责任,增强学院的谋事能力、统筹能力、发展能力。探索开展学院办学效益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及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二是扎实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研工作的组织化协同化程度,集聚科技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强化制度激励,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受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使更多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落地成为产品、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贡献高校创新动能。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以产出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为目标,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揭榜挂帅”攻关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等的首要要求,依法依规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对师德违规“零容忍”。将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要求纳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严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四、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提升办学服务保障水平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评价导向关系着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坚实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高校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源、系统优化支持政策,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能,推动提升创新水平。
在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下,要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导向,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发展保障能力。一是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模式。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先支持战略性学科发展。兼顾办学类型的多样性,统筹调配各类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发挥教育基金会重要作用,广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进一步拓展资金筹措渠道,扩大办学经费中的非财政收入占比,保障办学经费的充足与稳定。二是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利用,加强管理部门职能协同,提高决策和管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三是完善强师惠师政策。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教师权益,保障教师权利。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制度,深化绩效工资改革,重视业绩及创新要素价值,推动形成符合人才特点、有效激发活力、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潜力。
(作者闫函,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