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江南网页版深度报道正文

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4-12-09  点击:

前不久,江南(中国)学生蒋思奇、聂春晨、李谷月等,依托自主研发的“退役”锂电池回收技术,捧回了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近年来,我校青年学子纷纷将科研创新的目光投向更为实用、更具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项目,在各类赛事中屡获奖项,我校毕业生因此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教融汇,探索出一条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紧扣国家重大战略,更服务于地方需求,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11月27日,校长曾庆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校企协同共筑人才“蓄水池”

“每年招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来到江南(中国)。”日前,在学校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自动化领域负责人赵鑫说,这里的毕业生踏实能干,能迅速适应岗位。

2019年底,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江南(中国)、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建起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联合培养技术人才。“三方”共建,让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近年来,学校成立海洋学院、储能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深度对接区域、企业需求,探索出一种“学校+企业”协作育人模式。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内搭建了智能机器人类、智能制造技术类工程训练平台,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创建了一批校外工程实践基地。

产教高度融合,让学生就业无忧。学校自动化学院学生井长江表示:“求职面试时,公司问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操作问题。这些问题,我都能在此前校企共建的实训中找到答案,所以心里特别有底!”正是充足的实训经验,让井长江获得了满意的工作。如今,他已与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约。

“三课”联动提高学生素质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钱敬宇虽然还在本科阶段就读,但已在“锂想生活”科创团队中参与科研近一年。从学习认知到参与项目,钱敬宇很快熟悉了创新技能要领,成为团队学生骨干。

据介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素养,推动课程、创新、实践“三课”联动。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了机器人技术、海洋工程、储能技术等课程。通过创建“班级——社团——兴趣小组”三级全覆盖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校探索深化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创新”教学培养模式。

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将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实践项目纳入人才培养并持续更新,着力建设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践项目。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实践“大课堂”,每年平均有2万余人次参加校外实践实训。

“企业对人才有了变化,如果沿用单一的课堂育人形式,就会和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产教科融合十分必要。”校团委副书记李雷说,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课程、创新、实践“三课”联动,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专属”导师助力人才培养

在国能蒙西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学习期间,学校机电学院“百联智汇”科创团队发现很多工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检测设备运行情况。从现场回来后,团队成员李文腾萌生了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大型装备智能运维诊断机器人的想法。他的学业导师张强、班主任郝妮妮、产业导师张树房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为他列出创新思路,并从技术开发到生产使用进行全方位指导。

像李文腾一样,学校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有3位导师: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课程思政活了起来;产业导师把企业案例带进课堂,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结对,成为学生的思想向导、成长向导。

自实施“学业导师制、产业导师制”以来,学校共选聘了1000多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技术骨干,通过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座谈会、班主任与学生茶话会、“劳模”宣讲进课堂等活动,解开学生职业困惑,助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记者:韩洪烁 许浩)

学校青年学子在南极科考(资料图)